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124节(2 / 2)


  李景德叹了口气:“唉,可老子也想知道,这银契到底是个什么玩意儿啊!”

  果不其然,起初将士们听说朝廷再也不发银子,只发几张纸,闹得极凶。不知怎的,征西元帅李景德带人把银引司砸了一顿的事情传开了,将士们躁动的心稍稍安抚下来。过了半个月,银引司忽然开始在大宋三十六府开设兵部银契庄。

  到这时,将士们才明白银引司的良苦用心。

  古来征战几人回,一封家书抵万金。

  虽说大宋与辽国签订了和平协定,但两国只是不真正开战,小规模的交锋却从来没避免过。比如去岁辽国突然大军来犯,困了幽州城整整两月,那一战西北大营就死去了数千将士!

  这些将士都是背井离乡,出来参军的。他们大多孤身一人,朝廷发下来的饷银他们往往直接藏在身上,无法送回家中。想把家书和银子送回去,只能等每月一次的军中信使,可这千山万水,还不一定能送到!

  若是战死沙场,便成了一抹英魂,再多的银子又有何用。

  银引司在全国开设兵部银契庄后,士兵们得到的银契可以直接交到幽州银引司,填写好要送往哪一府,交给哪一户人家。家人们直接在当地的兵部银契庄就可以领到银子。

  这差事办成后,朝堂上下一片赞声。百官见到王溱,纷纷恭贺于他。王大人多谦逊啊,他雅然一笑,道:“皆为秦大人的功劳。”

  下了早朝,赵辅也心情愉悦。中午时,他唤来王溱,问道:“朕合眼前,可能看到子丰向朕许诺过的盛景呀?”

  王溱作揖行礼,诧异地反问:“陛下万岁千秋,是要合眼午睡小憩吗?”

  赵辅哈哈一笑,对着季福指着王溱道:“瞧瞧这王子丰,深得朕的心意。”

  在大宋境内实现“以纸代币”,这是王溱设立银引司前,曾经向皇帝许诺过的。如今他们终于走出了第一步,万事开头难,这小小的一步,竟然费去了整整两年!

  王溱高举玉笏,恭敬谨然地站在垂拱殿中。阳光穿过琉璃窗映射而入,赵辅开怀地笑了很久,但他望着殿中站着的王溱,笑意渐渐敛去。默了片刻,赵辅道:“子丰,你随着朕已有十二载光阴了吧。”

  王溱:“回陛下的话,臣十七岁中了状元,如今已然二十九了。”

  赵辅感叹道:“是十二年了,可别再拖到而立了!”

  王溱惊诧地抬眼看了看皇帝,这一次他竟没有揣摩出赵辅话中的真意。

  离开垂拱殿后,季福很快跟了出来,追上了王溱。他笑盈盈地说道:“奴婢恭贺王相公,恭喜王相公。”

  王溱心中一动,骤然明白过来,他朝季福徐了徐身子:“多谢季总管。”

  “这可使不得,这可使不得。”季福脸上笑得褶子更深,他看了看左右,小声道:“圣上龙体康健,王相公不必担忧了。”

  出了皇宫,王溱坐着轿子途径御史台。忽然,他想起几个月前唐慎曾与他说的“师兄这一路过得不易”,他倏然笑出声,语气宠溺地自语道:“早就与你说了,我这一路并无不易。你瞧,你家师兄很快就要升官了。”

  都说人算不如天算,皇帝要你今年升官,你就别想拖到明年。

  不过如今一切还没显露出来,王溱出了宫后没去勤政殿,当然也没去户部。他命轿夫抬着轿子,去了钦天监。等到申时才离开。

  银引司的差事办得极为漂亮,银引司所有官员都得到了赏赐。刚刚回到盛京的余潮生得到赏赐后,对左右亲信感慨道:“自两年前我回京后,一切似乎有如天助。”

  度支司出事的时候,余潮生在贡院里做会试副考官,躲过一劫;如今他平白无故得了个银引司的差事,什么事都没做,银引司自个儿办成了大事,他也沾光分得了赏赐。

  亲信道:“是大人仕运亨通。”

  余潮生想了想:“倒也不是。圣上将我派去幽州,做了个银引司左副御史,一来是为了压住王党的气焰,不让王党一家独大。二来是为了给那唐景则抬官,让他以区区四品官职与我同位。或许,是我沾了他的光吧。你瞧上个月圣上给他升迁了两个官,派去了幽州。那梅胜泽和王霄,可不就是冉冉升起的唐党吗?”

  作者有话要说:  余潮生:你们是唐党!

  梅胜泽王霄:糖党?对,我们就是甜党。咋滴,你是咸党?

  第123章

  所谓性贪而狠, 党豺为虐。

  在唐慎不知道的时候, 他就被余潮生划出了一个党派, 名为唐党。不得不说余潮生的嗅觉十分敏锐,全然不下于他的老师徐毖。王霄和梅胜泽此次去银引司赴任,其实表面上看与唐慎并无瓜葛, 他们所属的是银引司都部,顶头上司应该是秦嗣才对。

  可仅仅因为这两人与唐慎那不同一般的关系,余潮生就察觉出来皇帝派这二人去幽州, 不是为了给秦嗣送下手, 而是给唐慎安排人才。

  此时此刻,王霄与梅胜泽身处幽州, 二人一边负责银引司都部的差事,每日要忙着管理银契, 统协管理全国三十六府的兵部银契庄。同时,还得私底下与派去辽国的探子接触。

  监视辽国, 并非小事。

  两人刚到幽州,就收到乔九的情报,说辽国皇帝中风而病, 辽国二皇子趁机发难。王霄和梅胜泽表面看是同一官阶, 但真正起领决作用的是王霄。他当机立断,让乔九趁此机会,帮助萧砧更加打入二皇子的官员内部,以此获得更多情报。

  接下来一个月,源源不断的情报自辽国传来。

  寻常情报都直接由王霄、梅胜泽等人处理了, 唯有碰到事关紧要的,他们会暗自送去盛京,交由唐慎和苏温允决断。

  如此一番而往,一月时光匆匆而过,又到了十月。

  开平三十一年十月初七,是赵辅大寿。往年来他都会隆重举办寿宴,三十六府各地官员提早数月就送上寿礼。今年却与众不同。赵辅骤然开始吃斋念佛,九月初他便在早朝上下了一道旨令,是为《思己诏》。

  “朕即位三十一年来,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然黄河之水年年泛滥,两岸百姓民不聊生;失地未复,何以家为。朕为苍天之子,真龙化身,如何能心安而眠?”

  “……朕决议,今岁寿诞不再大肆操办,各地节流开支,便令朕满心欢喜了。”

  赵辅其人,行为举止向来不为他人所揣测,他突然不乐意办寿宴,一下子准备了半年多的礼部上下全部懵逼了。不过这也不是什么大事,往年十月初七是皇帝寿诞,谁还能记得前一日是王溱的生辰。

  这一次连赵辅都想起来了,垂拱殿中,他笑道:“子丰明岁就三十了。朕记得今日是你生辰?”

  这话最近赵辅总是提起,他喜欢提起年龄。

  寻常皇帝年岁大了,总是忌讳他人提起寿命的话题。哪怕是普通老人,也往往不喜欢说起这个。偏偏赵辅不同,他越是修仙念佛,他越是要说。唐慎这种才刚刚及冠的他不乐意去说,王溱、苏温允,包括左相纪翁集、右相王诠,这些当朝权臣全被赵辅说了个遍。

  王溱:“回陛下,今日是臣的生辰。”

  </div>

  </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