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一百一十七章 负担得起(2 / 2)

对空军来说,这绝对是挡不住的诱惑。

要知道,中飞方案要比西飞与南飞方案便宜百分之四十以上!

按照这个标准,在采购与装备费用相当的情况下,空军可以多采购六成,机群的总体打击能力能够提高四成以上。

当然,如果扩大采购规模,采购价格还能进一步降低。

在世界大战中,这肯定是具有决定性影响的重要因素。

要知道,在世界大战中,没有一架轰炸机能够达到设计寿命,而采购价格低廉的轰炸机才具有大规模装备的基础。

后来证明,空军的这个选择没有错。

这种后来被赋予h-4o编号的新式轰炸机在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前就生产了四百架,在中国完成了战争动员,并且授权其他飞机制造厂参与生产之后,h-4o的月产量达到了惊人的八百架。要知道,即便在同等的情况下,h-3o的月产量也很难突破两百架,而美国同期展的新式轰炸机在战争期间的月产量只有三百架左右。

巨大的产量,足以弥补性能上的不足。

事实上,在大规模战争中,特别是在世界大战中,规模往往比性能更加重要,易于生产与维护的武器装备,才是最好的武器装备。更重要的是,国家进入战争状态后,先考虑的也是武器装备的产量。比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与英国都已掌握喷气式动机,有能力制造喷气式战斗机,但是美国与英国都没有用喷气式战斗机取代活塞战斗机,因为喷气式战斗机在当时还不具备大规模量产能力,而批量生产的大批活塞战斗机,足以凭借数量优势击败对手。

当然,大规模量产h-4o,也与中国空军的战术思想有关。

在中国经历的几场大规模战争中,都是战术航空兵打头阵,在夺取了制空权、至少掌握了空中优势之后,再出动轰炸机扩大打击范围。如此一来,轰炸机上阵的时候,基本上不会遇到威胁。

虽然当时已经有人提出,与美国的战争将截然不同,中国空军的轰炸机必须顶着敌人的防空火力与防空战斗机执行轰炸任务,但是在权衡利弊之后,中国空军仍然认为轰炸机的突防难度不会太大。

原因很简单,战争初期,中国的处境不会太好,将以战略防御为主,因此中国空军的主要任务是守卫本土外围防线,战术航空兵的压力比战略航空兵大得多,也没有多少机会对敌人进行战略轰炸。即便需要进行反击,也应该瞄准敌人的前沿军事基地,比如关岛、澳大利亚等地,而这些地区离中国本土外围防线的距离在两千公里以内,基本上在第六代战斗机与舰载航空兵的掩护范围之内。也就是说,即便需要出动轰炸机,也能提供全程护航,大幅度提高轰炸机的生存率。至于飞行一万多公里轰炸美国本土,暂时还不在中国空军的考虑范围之内。即便有这个需求,也应该由海军承担打击任务。

综合这些考虑,空军需要的是一种廉价的轰炸机。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空军不需要先进轰炸机。

在h-4o项目进入工程制造阶段的时候,空军授予西飞与南飞研制合同,即让两家公司继续开新式轰炸机。

这么做,主要为了进行技术积累,以便在战时迅研制与制造出新式轰炸机。

从大型电动运输机、先进战斗机与新式轰炸机项目上,可以看出,中国空军在二零四五年之后的展模式,完全是在为世界大战做准备,即按照世界大战的标准,集中力量攻克关键项目。

不可否认,这种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方法,能够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即便按照西方媒体估测,到二零五零年之后,中国空军的总体作战能力将比二零四五年时提高一倍以上。

事实上,这还是非常保守的估计。

如果从打击能力上看,至少提高了两倍。

同样不可否认的是,这种展方式很难持续下去。别的不说,仅持续攀升的军费开支就足以压垮中国经济。经济搞垮了,再强大的军事力量也没有存在的基础,更别说在战争中取胜了。

当然,相对而言,空军的装备规划还是最温柔的。

原因很简单,中国空军与美国空军的差距并不明显,而且空军装备建设更加注重前期技术积累,很多项目都不用急于进入工程制造阶段,只需要在战前完成开工作,到了战争时期再大规模生产。此外,空军的换装难度也相对较小,不存在需要好几年才能让部队适应新式装备的问题。

显然,海军与6军就没有这么突出的优势了,特别是海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