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二百九十三章 战神之星(2 / 2)

当然,并不是说火星就毫无价值了。

事实上,在整个太阳系内,火星是除了地区之外,唯一拥有大气层与水,适合人类长期生存的行星。

当时,就有人提出,应该考虑向火星殖民。

根据后来披露的资料,在二零六零年左右,中国的科学家向政fu提出了一项全面改善火星气候环境的行动方案。

这套方案的核心思想,就是利用人类现有的科学技术,改善火星的自然环境。

整个改造工程分成三个阶段,预计耗时一百年。

第一阶段为五十年,主要是改变火星的大气结构,使含氧量达到百分之二十,并且把大气密度提高一倍。为此,先得在火星上建立一套完整的聚变核电站工业链条,从火星两极的冰中提取氢元素,用来进行聚变电,而产生的电能则主要用来分解火星大气层中的二氧化碳,把碳元素固化处理,比如转化为石墨,另外还将以各种手段,释放出火星土壤里、特别是两极地区土壤里的甲烷,增加火星的大气密度。如果有必要,还将在此期间以人为的方式控制一颗、或者数颗冰彗星撞击火星,把彗星上的水带到火星上。完成改造后,火星的大气密度能够达到地球的百分之六十,含氧量在百分之二十以上,基本具备了供人类永久生存的大气环境。

改造的第二阶段,主要就是造水,而主要方法,就是以人为的方式,让一些体积较小的冰彗星撞击火星,在火星上形成海洋、湖泊、河流等水域,并且通过水域的面积来调整火星的大气温度。这一阶段将持续二十到三十年,主要根据捕获冰彗星的效率、以及大气温度变化的度决定。

最后一个阶段,则是在火星上种植绿色植物,营造舒适的生活环境。

当然,到了这个阶段,火星已经可以供人类居住了。

科学家预测,到八十年之后,人类已经可以在火星上生活,而且在出户的时候不用穿着特制的宇航服,只需要穿上一件防紫外线肤色的特制外套。主要就是,火星的大气密度比地球低得多,无法形成浓密的臭氧层,也就无法阻挡来自太阳的强紫外线,必须为出户活动的人提供必要的防护措施。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极为宏伟的计划。

问题是,有实现的可能性吗?

在二十一世纪末,肯定没有。主要原因不是技术上的,而是经济上的,即这项宏伟的改造工程,比在地球上重新建立一个中国还要庞大,人类文明的总体经济实力,根本无法支持如何大的宇宙开工程。

到了后来,连科学家都放弃了。

主要就是,改造火星存在一个无法逾越的技术障碍,即火星的地磁场已经消失,而人类的技术手段无法使其恢复。

要知道,一个强大的行星磁场,远比大气层重要。

说得简单一些,地球上生机盎然,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地球有一个强大的磁场,保护着地球上的所有生命。火星上没有磁场,那么太阳的任何一次黑子爆,都能在瞬间杀死火星上的所有生物。

在二十一世纪的后五十年,太阳生了四次大规模黑子爆。

当时,所有居住在轨道城市里的人都被强制疏散到了地球上,而生活在月球基地里的人员则在地下保护所里避难。

显然,当太阳喷出的高能粒子横扫火星的时候,人类改造火星的所有努力都将白费。

要知道,直到二十二世纪中叶,人类才开出强磁场保护系统,使得居住在地球轨道城市与月球殖民地里的人员能够免遭太阳黑子爆伤害。这些强磁场的作用范围都很有限,根本不足以屏蔽整个火星。

虽然到了二十二世纪,人类也开始向火星移民,但是没有改造火星的自然环境,而是仿造月球模式,建立起了完全封闭的小型生态系统。后来,随着火星居民人口暴增,火星殖民地才转变了展模式,即不再在地表建立殖民地,而是在地下建立殖民地,用厚达一公里的地壳来保护生活在地下的人员。当然,这已经是二十三世纪的事情了,而正是向火星地下展,才让人类现,火星曾经是一个充满了生命的星球,而且繁衍出了高度达的文明,只是最终消亡了。

当然,这些都是后来的事情了。

在二十二世纪初,向火星殖民,成为了推动人类新一轮科技大爆炸、以及人口大爆炸的主要因素。

在此期间,一直困扰着量子理论物理学家的问题也得到了解决。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现有的通信手段在与火星联系的时候,都有严重的迟滞问题,使得通信效率非常低下。既然有了经济活动领域的需求,那么开更加高效的通信手段,也就成了科学界的主要任务。

……